【焦慮症】小朋友陌生地方不說話未必是怕醜 可能是患了「選擇性緘默症」

兒童健康

發布時間: 2023/01/16 17:05

最後更新: 2023/01/16 17:05

分享:

分享:

小朋友牙牙學語, 有一些特別喜歡說話,但亦有一些不知道為什麼總不敢在別人面前說話,彷彿就像被一些恐懼所籠罩。有時甚至很想說話卻像被卡在喉嚨一樣無法發出聲響。現時大家便會將這些「文靜」的學生當成只是「怕醜」。

別人眼中的「怕醜仔」,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患者。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是一個較易被家長忽略的病症,若不及早做療程改善,會影響孩子學習及社交生活,嚴重更會誘發其他焦慮症。

最新影片推介︰

選擇性緘默症是焦慮症的一種,在台灣有數據顯示大約每100個小學生中約有1個有選擇性緘默症徵狀,台灣教育界更曾有分析指出此症並不罕見,只是未被發現。台北市的一場特教研習中,現場100位幼教老師,將近一半遇過疑似選擇性緘默症的學生。事實上據外國流行病學研究,患者在5歲前有發病跡象,且3到5歲的治愈率高達九成。

敏感的家長會較易發現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症狀,如發現孩子很怕陌生人,即使到公園玩也怕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會緊握家長的手不願走近人,即使每月見一至兩次的親人(如祖父母)也會感到不安。外人看來甚至會以為孩子是不會說話甚至語言發展遲緩,但當回到熟悉的環境(如家裡)又可以回復正常。值得一提是選擇性緘默症大部分情況都不會自行痊愈,愈早接受治療效果愈理想。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多是因為在一些社交環境感受到一些無形的壓力令他們病發,心裡明明想說話,但喉嚨像卡住一個氣球就不出來。治療方法要從「語用」方面著手,治療場境的氣氛十分重要,所以治療室會布置成Playroom模樣,並採用由遠到近「系統減壓法」的方式潛入孩子的「圈子」中,讓他漸漸打開心扉,消除心中障礙和壓力。

患者要在熟悉的環境下才感到安穩,去治療中心少不免感不安和抗拒。曾經有一個個案的患者是就讀K3的小女孩,我先跟孩子的媽媽會面以了解小女孩的情況,最後決定以媽媽朋友的身份在快餐店見面,作為首次療程的場地。小女孩最初完全和我沒有眼神接觸,及後和小女孩說說她喜愛的卡通人物。最後在離開時,小女孩終於踏到一步跟我說「下次見!」。

接下來這位小女孩可以回中心繼續療程,上過數堂單對單的療程後,沒多久媽媽反映她已可以在校巴站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和玩集體遊戲;及後安排她參加小組療程,今天小女孩即使面對學校的全級活動,她不單沒有手心冒汗沉默不言,更踴躍舉手回答台上老師的問題,和同學一樣展現陽光般的笑容。

hketApp儲積分換獎賞︰https://bit.ly/3ClEy1R

【名師試題教室】睇片連工作紙中英數必學單元︰https://bit.ly/3sEeM3Q

hket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立即下載︰https://bit.ly/34FTtW9

TOPick推出「Band1學堂」,更多教育升學資訊︰https://bit.ly/3a6HT6T

撰文 : MS WINCY 香港童協創辦人